小编说:
你听说过台湾关渡吗?你知道关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吗?对于非本地人来说,关渡也许不是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但它却是台北的“城市绿宝石”。
关渡湿地位于北台湾淡水河和基隆河的交会处,距离淡水河出海口约十公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也让动、植物形态与种类也相对地丰富,是大台北地区最后一片湿地净土。
在自然教育案例分享的第一期,我们与大家聊过台湾基于森林场域的自然教育中心。这次,我们将以台湾关渡自然公园为缩影,透视数十年来台湾开展湿地保育和自然教育的努力。
成立于1996年的关渡自然公园位于台北市北投区,周末有空闲,你可以搭乘捷运淡水信义线至关渡站,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在这里,你可以透过望远镜头观察不同季节湿地候鸟和留鸟的奇妙世界,可以在解说员的带领下走进湿地深处、体验湿地之美,还可以带着孩子参与亲子DIY,用回收材料制作创意又实用的作品……
大台北的环境教育学习中心
历经多年规划的关渡自然公园不只是一般的公园,而是大台北地区重要的自然学习中心,因此园区规划尽可能保留原始和自然湿地的状况。
公园尽量保留湿地的原来面貌
在此基础上,公园面向儿童、亲子家庭或个人、学校或团体单位等不同的受众,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自然教育课程或活动。
面向儿童
针对儿童所设计的是暑期夏令营“湿地探险家”,是面向小学3年级-6年级学童、位于关渡自然公园内的三天两夜自然营队。
夏令营将故事包装融入自然体验课程,引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带领孩子了解、亲近自然,并与年纪相仿的伙伴相处、合作、完成任务,创造一段在自然环境中游戏的童年回忆。
由关渡自然公园环境教育教师与队辅带领
体验走在湿地里被土壤包覆的触感
面向亲子家庭/个人
面向亲子家庭和个人,关渡自然公园搭配所在的场域,设计出了一系列的自然体验活动,包括“斑文鸟家族”、“食农学堂”、“夏蛙狂想曲”和“学龄前自然体验”。藉由体验活动,了解、珍惜环境,并透过互动增加亲子家庭或是朋友间的凝聚力。
其中,“斑文鸟家族”以斑文鸟(一群喜爱群聚在稻田、以种子或果实为食的鸟类)为意象,每年招集一群关心食农议题的伙伴,在专属田地上经历为期一年共6次的食农课程。此6次课程除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也包含春耕前的育苗、冬藏后的庆丰年,并搭配农业议题的案例分享,让课程除了具有连贯性,更提升学习的深度。
此外,为连结从土地到餐桌,活动餐点与餐厅合作,使用当季当令食材与友善环境食物,建立友善饮食生活圈。
“食农学堂”则是将“斑文鸟家族”课程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拆解出来,成为单次的农事体验和教育活动。通过春季体验插秧,夏季养护稻,秋季操作传统机具收割,冬季搭窑、烤地瓜,让一般大众能够认识水田应有的样貌,并思考及培养友善环境的态度。
看看四季的食农学堂
学龄前自然体验,则是“小小种子”项目。这是2016年开启的面向3-6岁亲子家庭的活动,希望藉由自然体验,培养对万物变化的观察和专注力、吸收自然知识。活动特别安排儿童瑜珈,带领孩子们感受自己的身体。
“小小种子”学龄前自然体验
面向学校/团体单位
面向学校和团体单位,关渡自然公园透过专业的教育课程设计,与学校自然课程接轨,让关渡自然公园成为一个有专业解说老师的户外湿地教室,让学生能直接在户外上课,实际触摸、感受自然。
关渡自然公园是台湾第一座通过行政院环境保护署认证的环境教育设施场所。
关渡自然公园针对不同年级设计的自然课程
(信息来自公园官网)
学校组织学生来到关渡自然公园进行户外教学
除了成套的户外教学课程,关渡自然公园还有各式各样提供给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的单次活动,包括引入和推广Project WET台湾水资源教育网络计划,通过亲手操作、参与具调查性质的活动传递水资源的知识。
例如,“跟着水旅行台北”活动,实地走访台北市周边河流、湿地生态环境,一窥抽水站总管理中心,近距离参观先进的治水设备,透过简单有趣的水资源生态游戏,在轻松气氛中了解“水”的重要性。
“跟着水旅行台北”
又比如“水牛车到您家”,是以教育巡回专车至全台湾推广水资源环境教育课程,运用多元活泼的方式带领学员从认识水开始,思考并检视我们对待水资源的方式
“水牛车到您家”
还有“水生昆虫四小时”课程,透过埤塘类型的湿地环境,带领大家操作简易的科学调查步骤,在埤塘进行生物观察,了解水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湿地保育的重要性。这样的课程和活动还有很多。
“水生昆虫四小时”
除了系列课程和教育活动,关渡自然公园还把园区内不同栖地环境规划的导览地图、参观方法、学习单、教学资源手册等辅助教材进行出版,让学校团体、亲子家庭或个人入园有更多元的了解方式。公众可依个别的需求,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从公园的官网下载这些数字学习资源。
关渡的“前世今生”
老关渡原本是北台湾地势较低的大平原,潮来潮往造就了湿地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生态。由于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食物充足,关渡成为台北盆地早期开发的重要城镇之一,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馈赠之地。
英国博物学家史温候(Robert Swinhoe)在淡水河进行鸟类调查时,认定这里是台湾最大且完整的沼泽地带。
1998年仍保持沼泽湿地原貌部分的关渡湿地照片
今日的关渡自然公园,总共有200种以上的植物及830种以上的动物在这里活动,随着季节的更替呈现多样的风貌,展现出勃勃生机。关渡的美、保护湿地自然的价值,似乎已成为大众的共识。但这份共识、这份行动,并非从来如此,更非一日之功。
你要是细心观察,会发现,明明是湿地平原,公园内为什么会有高低起伏如波浪般的地形?原来脚底下踩的坡地,是从前被堆出的建筑废土,除了钢筋、磁砖外,还曾经挖出被单、浴缸等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这就不得不提关渡的历史及其曾经受到的严重破坏。
1963年葛乐礼台风横扫台湾北部,水灾四起,久久不退,人们选择炸宽淡水河的隘口处让积水退出。但没想到改变大自然的后果反而更加严重,此后每逢大潮海水就一定会倒灌,咸水的渗入导致土壤盐化,让关渡许多稻田区无法再耕种稻米了。
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巨轮的干扰,关渡湿地环境也面临各种威胁。流经关渡湿地的贵子坑溪及水磨坑溪,因为工业废水、家庭废水以及农田回归水而受到污染。
更有甚者,企业把废弃的大型垃圾、钢筋废土倾倒在关渡湿地,原有冬季上万只候鸟往返、如同国际机场的关渡,因为栖息地慢慢遭到蚕食鲸吞,池塘及泥滩逐渐陆化消失,旅鸟也渐渐失去踪迹。
企业大规模违规的垃圾弃置
差点让关渡湿地失去生命力
关渡自然公园预定地曾经沦为
家庭废弃物与垃圾倾倒的场所
关渡湿地受到破坏的背后,是人们环境意识的淡薄,上至政府决策者,下至公众,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片湿地的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所幸有发现问题的先行者开始为这片湿地奔走呼号。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保育人士持续发声、投书,要求政府成立保护区,促使台北市政府设置了“关渡水鸟保育区”。
1984年台北市野鸟学会正式成立,正式立案为民间社团,积极推动关渡野鸟的保育工作。后来经过台北鸟会的发起,各界保育人士四处奔走争取,希望成立关渡自然公园,对关渡进行全面的保护。
台北鸟会的保育行动,以戏剧方式
呈现人类食用燕窝对鸟类造成的伤害
万人催生关渡自然公园签名活动”如火如荼展开
邀市民到关渡赏月赏鸟
并联署敦促市议会通过其预算
应邀出席水鸟季的各政党市议员们
签下支持辟建关渡自然公园预算的同意书
经过数十年的争取和努力,“关渡自然公园”最终于1996年成立。除了进行重要的保育和研究工作,还不忘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大力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让民众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真正与这片湿地产生生活和情感上的联结,主动参与到湿地保育的行动中。
2001年12月1日起,关渡自然公园由台北市政府委托,交由累积40年环境保育及教育推广经验的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来经营管理,成为台湾首座完全委托民间经营管理的生态保育区,延续当初催生保育关渡湿地的热情。
如今,关渡公园完成了环境教育设施场所的认证,在栖息地营造、环境教育课程、公园的运营管理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与全球重要湿地中心一起,共同保护着湿地生态。
关渡的过往及现今是个很具意义的教材,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让公众体验自然和历史人文、传播保护环境意识的优秀案例。有机会不妨去关渡走走看看呀。
*本文图片及信息来自关渡自然公园官方网站(Guandu Nature Park)及网络。
END
"自然教育在____"系列文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绿色基金会以“自然教育在____”为主题推出系列文章,与大家分享世界各地自然教育中心成立、运营、管理和体系构建的经验。往期文章回顾,请点击下方链接:
▪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国家公园局和学校带你慢慢体会 | 自然教育在新加坡
(敬请期待后续案例分享)编辑 / 关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