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爱鸟人和摄影者、绿色基金会秘书长孙莉莉女士通过《“菜鸟”成长记 | 一位深圳鸟人的故事》一文讲述了她“入坑”观鸟的历程。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候鸟迁徙生态学专家蔡志扬博士和我们分享他的研究和观察。候鸟,深圳人的老朋友,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半年与我们相会,让我们听听它们的故事。
不吃不喝不睡,连续不停地飞了8天,一只代码为 “黄旗CS”,大约18岁的雄性斑尾塍鹬终于停下了飞翔的翅膀。它从澳大利亚西北部一路飞到鸭绿江口的滨海湿地,作短暂休息、加油过后,它会继续一路向北,飞往西伯利亚进行繁殖。“黄旗CS”,是每年五千万只迁徙性水鸟大军中的一只,他曾经在5个不同年份在这个加油站被人记录到。来自丹东的白清泉是当地的一位保护专家,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到鸭绿江滨海湿地观鸟,迎接候鸟的归来。
“哈喽,我是黄旗CS,不小心被****** ..."
尽管位于中国、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滨海湿地之间相隔万里、互不相连,其中很多滨海湿地却是五千万只迁徙性水鸟赖以为生的栖息地,并被它们难以置信的迁徙旅程联系起来。每当春、秋迁徙季节来临,候鸟飞越高山、跨过大海、无惧风雨、昼夜不停地追赶着,追赶来自它们心里的呼唤。有人把这份执着比喻为一份承诺:一份关于归来的承诺。
数以万计的候鸟每年迁徙季节都会到鸭绿江口
滨海湿地加油,也吸引不少人来见证候鸟归来的承诺。
(刘晓阳摄)
中国的滨海湿地是候鸟迁徙的驿站,为候鸟连续六、七天不眠不休的长途飞行提供能量补给。在春季北迁时,这些湿地是候鸟休息、补充能量以及躲避恶劣天气的场所,对候鸟飞往繁殖地成功繁殖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在秋季南迁时期,更为夏季刚出生、缺乏迁徙历练的幼鸟提供停歇机会。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合适候鸟利用。有些候鸟对栖息地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年复一年都会回到同一处食物丰富而安全的湿地停歇,就像人类回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安乐窝一样。
育雏中的蛎鹬。在中国滨海湿地出现的蛎鹬属于远东种群,
只分布在远东地区,成鸟种群数量接近一万只,属近危种。
(柳明玉摄)
正在捕捉沙蚕的蒙古沙鸻。在滨海湿地的滩涂里,
藏着各种沙蚕、虾、蟹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
这些都是候鸟重要的能量来源。(白清泉摄)
在全球九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有三条经过中国。然而,近5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滩涂过度围垦,导致超过一半的滨海湿地消失,找不到加油站的候鸟,也逐渐被死亡吞噬。在这些迁徙候鸟中,至少有2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全球受胁或近危物种,其中以中国滨海湿地为主要栖息地的全球受胁或近危物种就达到了24种。
除了为候鸟提供家园,滨海湿地还具有净化水质、防洪减灾以及支持可持续渔业等重要作用,因此制定有效的滨海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案、解决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矛盾迫在眉睫。只有严格执行滨海湿地的保护措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继续见证这份关于候鸟归来的承诺。
又是一年候鸟迁飞时。是以为记。
END
作者简介
在过去的十年研究中,蔡志扬老师不断探究迁徙候鸟的生态及保护、栖息地地监测和管理,不仅对改善候鸟的生存现状有帮助,同时能够对人类赖以为生的湿地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文章转载自 / 保尔森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关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