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6日至6月30日,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主办、深圳市绿色基金会承办了为期五天的“深圳市郊野径手作步道培训”。来自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学员们在梅林山荔枝林至清风岭段户外实作,高温酷暑下修建手作步道,尝试解决此段路面排水问题;此外,还对梅林山郊野公园进行场地踏勘和资源调查,分析场地存在问题,制定手作步道施作规划。
本文是学员之一蓝绮霞的培训分享,我们来看看她的收获和感想吧~

最近很多人问我:
看你发的朋友圈,很有意思!
不过,什么是手作步道啊?
6月底,我完整上了5天的手作步道培训,
高强度,理论加现场勘测及实操。
千里步道协会的徐铭谦老师、文耀兴老师领衔主讲。
下面就让我用一篇小文和大家分享
我所学到的手作步道最重要的知识点!
手作步道与步道学
手作步道是什么?教育部词典是这么解释的:小径,仅供行人行走的小道;
韦伯世界大辞典是这么写的:步道是一条关键为通过原野地区的路径;
台湾步道主管机关是这么说的:步道本体有登山、健行、赏景动线,应依照不同的体验目的,指认或发展出步道路径,包括路面、路基、步桥、阶梯、挡土墙和排水设施,并引入相关安全及指示设施;
铭谦老师说:步道是一条帮人亲近自然的小路。而手作步道不仅是修复这条小路,而且希望重新把人跟自然的关系找回来。

手作步道的推动原则与精神
而步道学,是一门跨领域的的学科,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生态、动植物、气候、地质、森林、湿地、河川)、社会科学(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学)、人文科学(美学、哲学、伦理学、历史、文化、社会关怀、文学、人类学),以及工程科学(水文、力学、结构、绘图、计画)的学科。
在培训中,耀兴老师强调步道的整建思维,最好的材料就是就地取材。步道与环境的融合度要高,要考量生态环境,最后呈现的效果就是“做了和没有做一样”。
印象最深的案例,是台北北大武山的一个案例:修整前,下边坡陡峭危险系数大,无路可走,且几乎没有植物生长。

图片来源 / 文耀兴老师
修整中,使用了常见的绿网土袋。耀兴老师提到,同样的绿网土袋,用对了地方就是宝,能固土,能给路边植物提供生存的环境。

图片来源 / 文耀兴老师
完工后四年,再回到这块场地时,可以看到大自然已经把“伤口”愈合了,植物重新长出来,小昆虫又有了新家,感叹大自然的力量。这条步道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图片来源 / 文耀兴老师
深圳现有步道的问题及解决
那深圳现有的登山道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以这次培训所在的梅林山为例。铭谦老师和耀兴老师带着我们登梅林后山,到现场去探索,观察自然环境,发现现有步道存在以下问题:
● 连续的台阶路容易伤了膝盖;
● 自然植物遭到踩踏;
● 植物根系裸露;
● 土壤被冲刷形成水沟;
● 水泥路被雨水冲刷掏空、垮掉,变得坑坑洼洼;
……


一路行走,一路发现问题!
那手作步道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手作步道的理念是用古老传统的、对大自然伤害最小的方式修建步道,让人类走入大自然、体验大自然、联结大自然。具体来说,手作步道解决的不仅仅是行走道路铺面的问题,更多是在解决雨水的问题,如果能让雨水不冲刷到路面,步道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大部分。

图片来源 / 文耀兴老师
好的步道应该是怎样的
那公众心目中的步道应该是怎样的?好的步道,我们认为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要尊重自然环境,同时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第二,要有功能性,兼具美观;
第三,要保证设施强度,不轻易受到破坏。

实操:手作步道的六大工法
五天的培训,我们不仅学习了步道的基础知识,五位老师还带着我们在梅林山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路段分3个大组进行实操。实操过程中耀兴老师讲解了步道的实操工具,铭谦老师、耀兴老师和其他3位步道老师带着大家实践了6个工法:导流横木、节制坝、消能、踏石台阶、驳坎,和纵向排水沟。

耀兴老师在给大家讲解手作修步道的工具
● 导流横木:主要解决雨水对路面的冲刷问题,采用现地木材,更加生态,贴近自然。

● 节制坝:采用现地石材,在水流汇集或者在道路较陡易冲刷的地方,砌块石成坝拦截水流,减缓雨水的径流,引导水,滞留水,让水下渗,滋润土壤,形成小型的生态栖息地。
● 消能:就地取材,减缓水流对下边坡(注:边坡指的是为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基两侧做成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在路基/路面下方的边坡即下边坡,上方的为上边坡)土壤的冲刷,能与在地环境高度融合,对自然环境破坏降到最低。
● 踏石阶梯:利用现地大块的块石在较陡的地方充当阶梯,起到阻滑的作用。

● 驳坎:利用现地块石砌筑,保护上边坡和下边坡土壤,起到挡土作用。

● 纵向明沟:主要是避免上边坡的水流对步道的冲刷,将水导流离开路面。

调研:修复从了解开始
在运用具体工法修复步道前,还需要对现有步道展开详细的调研。因此,在学习六大工法后,老师还组织学员对整个梅林山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学员分成7个小组,山体分为7段,每个小组负责一段,从步道场地调研开始,分析问题,并针对场地进行初判和手作步道设计。
在步道的施作前期,需要调研的内容包括步道的铺面、宽度、路面的排水情况、附近动植物的调查、使用人群、人群使用行为、周围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的重点)、环境承载量等等。

第五小组现场调研
上完几天的课程,我深刻地感受到手作步道的必要性,手作步道是以友善人类、友善地球为原则,提供可以走入大自然并体验大自然的步道,它是健康的、自然的、野趣的、生态的步道。期待手作步道在深圳及更多城市的推广!

耀兴老师在大脑壳眺望远处的山脉
- END -
文字 / 蓝绮霞
照片及手绘 / 蓝绮霞(除注明外)
编辑 / 关伊晴
手作步道在深圳 · 往期回顾
讲座报名 | 让这世上有一段你自己铺的路 ——台湾“手作步道”讲座
梅林山的手作步道是第一条,但一定不是最后一条 | 深圳市郊野径手作步道培训回顾
雨中的果实,2019手作步道第一次公众志愿者工作坊 |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