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习近平
01
深圳——40年建成的公园城市
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是2000万人的栖居家园,更是3万个物种的生态福地。[1]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深圳建成了1206个公园,形成“社区-城市-自然”三级公园体系,市民出门500米就能抵达社区公园,2公里抵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抵达郊野自然公园。[2]

社区公园
©美丽深圳

莲花山公园
©途川户外

梅林山郊野公园
©深圳微时光
在深圳特区建立之初,即确立了全市规划中的绿色格局,这也使得深圳1994年即获评国家园林城市,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国际花园城市,又在2006年取得了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市的称号。

深圳市生态格局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公示读本
不过,拿奖拿到手软的深圳也有它的困扰:绿量满足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该往何处去?
02
设立自然教育中心!
2014年底,深圳市中心腹地的国家级保护区一一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和仙湖植物园一起,成为深圳市第一批自然教育中心。2015 年底,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开幕,成为第一个市政公园内的自然教育中心。2016年,儿童乐园、园博园、洪湖公园等自然教育中心也相继面向市民开始活动。[3]





深圳自然教育中心活动场景
©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图一、三)
©儿童乐园自然教育中心(图二、四、五)
这是深圳给出的答案:
在市政公园、绿道等场地中利用本地生态资源,引入自然教育社会组织和企业负责运营和管理,面向社会募集资源,向公众免费提供自然教育活动,让深圳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真正走入市民生活。
截至2021年6月,深圳已经建成了27个自然教育中心,覆盖全市。[4] 据悉,至2021年年底,全市挂牌与试点的自然教育中心更是达到了38个。
深圳市自然教育中心名录
-截至2021年-
福田区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自然教育中心
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儿童乐园自然教育中心
园博园自然教育中心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笔架山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罗湖区
仙湖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
洪湖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梧桐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教育中心
深圳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自然教育中心
梧桐绿道自然教育中心
洪湖小学自然教育中心
南山区
华侨城湿地自然教育中心
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小南山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西丽生态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宝安区
海上田园自然教育中心
簕杜鹃科普馆
龙岗区
深圳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自然教育中心
龙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大鹏新区
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坝光自然教育中心
龙华区
白石龙音乐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光明区
农科大观园自然教育中心
盐田区
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坪山区
金龟自然教育中心
(完)
这一城市自然服务的主要幕后推动者,正是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深圳城管视觉形象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惊!你是说抓小摊小贩的那个“城管”?
不不不,从2015年起,作为深圳市机构改革新组建的单位,深圳城管局开启了从“行政执法”向“城市服务”的转型,服务范围涵盖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城市照明、市容管理等等方面。[5]

深圳城管官网中的内容板块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在城市服务的视野中,城市绿地不再只是“园林绿化”,而被拓展到了低碳经济、人居健康、社会融合、城市文化积淀等方方面面。
03
自然教育中心的模式探索
经过了数年的探索,在深圳市城管局2017年发布的《深圳市自然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报告》中,来自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设立自然教育中心的重要价值,并指出要成立自然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从数量、选址、硬件、活动、托管模式、信息发布等方面都提出了改进建议。

《深圳市自然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报告》封面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0年6月,随着深圳市城管局发布《自然教育中心建设指引(试行)》文件,深圳市自然教育中心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自然教育中心建设指引与管理规定》封面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自然教育中心建设指引(试行) 2020年6月 前言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深圳“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要求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到2019年,深圳已构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公园数量达到1090个,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重要的绿色福利空间,同时依托公园、绿道等公共绿色空间,调动社会资源,在全国最早设立自然教育中心。抓住机遇,团结社会各界,建设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中心,是深圳打造“自然教育之城”的有力抓手,成为市民了解、体验、参与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 为有序高效推进城管系统的自然教育中心建设,特制订本建设指引。 一、自然教育的概念 (一)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尊重生命,建立生态的世界观,遵照自然规律行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类型。与传统教育相比,自然教育注重户外体验和感受,关注情感启迪和提升,让教育融于自然之中。 (二)自然教育的意义 1.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 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通过自然教育引导城市居民对身边环境、自然生态的关注,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传播自然生态之美。 2.赋予自然教育价值 深圳成熟完善的公园、绿道等城市公共绿色空间是深圳市民重要的“绿色福利”。随着市民环境意识的提升,为满足公众对绿色空间更高社会服务价值的需求,依托城市自然资源,通过自然教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赋予其更多的教育价值。 3.增强城市认同感 对本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决定了每个人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超过80%的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广大市民保持与深圳本土自然环境的联结,培养对在地生态的认同感和深圳“现代乡愁”。通过自然教育,让市民关注本土生态,学习了解本地生态信息,进而建立和增强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自然教育中心的类型 自然教育中心按照场域划分,有以下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l 公园 l 绿道 l 碧道 l 社区共建花园 l 环境园 l 学校 二、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运营原则 (一)公益性原则 建设自然教育中心的目的是为市民提供环境学习的公益平台。自然教育中心应专注于提供公益性教育活动,组织的所有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 自然教育中心是调动社会公众和资源参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开放性平台。自然教育中心的各项工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深圳的社会组织、学校、社区、教育机构、志愿者团体、企业、专业人士等参与完成。在制定自然教育中心运营方案时,鼓励设计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和工作方式。 (三)在地化原则 自然教育中心的教育内容应聚焦于在地的生态环境信息,挖掘在地的自然资源特色。教育主题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与本地信息联结,与生态价值联结,与真实生活经验联结,避免空洞化。鼓励打造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中心,避免千篇一律或低水平简单复制。 (四)环境友善原则 在自然教育中心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尊重人、尊重自然的理念。 1.呵护自然,优先生态保护 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在生态脆弱区开展参与人数多的活动,不在环境敏感区开展声量大的活动。倡导尊重生命、呵护自然的理念;严禁捕捉、采集、食用野生动植物。 2.注重在地,避免大拆大建 自然教育的场所应充分利用原有场所和设施,适度改建或轻体量装修,避免大拆大建。教育设施以贴近自然、简单实用为原则。倡导通过雨水收集、生态种植、堆肥、栖息地营造等措施提升环境。 3.力行环保,注重节能减排 在用电、用水、废弃物管理等方面践行节能减排、环保节约原则。积极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并在活动中包含垃圾减量分类宣传,倡导“不留痕(Leave No Trace)”户外行动原则。 (五)体验性原则 自然教育中心的教育内容应注重互动性、体验性,鼓励参与者进行户外观察、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等活动。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 1.鼓励多渠道筹措自然教育中心运营资金,来源包括但不限于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筹款和政府资助。 2.自然教育中心应由专业运营团队负责运营,保证正常运作。 (七)安全性原则 自然教育教学内容必须经科学、安全论证。开展活动前,应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对参与人员进行安全责任告知。户外活动时,应采取充分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所有参与人员安全,鼓励所有活动参与人员购买保险。 三、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运营要求 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运营应具备场地、教材、活动、人员及经费等要素。 (一)场地要求 自然教育中心的场地包括信息展示空间、教学场所、户外学习场所。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注重多功能、高效,既可以做展览,也可以是教室、手作室、会议室等。 1.信息展示空间(必要) 自然教育中心应有信息展示空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的室内空间、户外走廊、墙面、附近的户外展示牌等。展示信息应包括中心基本概况、教育活动、课程安排等。 2.户外教学场地(必要) 自然教育中心应有户外教学场地。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特色,户外教学场地可以形式多样,如草坪、观察平台、观鸟屋、步道等。 3.解说步道(推荐) 对在地资源调查后,按照难易程度、资源特点,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生态解说径、研习径、亲子径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环境友好设施(推荐) 自然教育中心应进行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减量分类宣传。有条件的可以安装污水处理、雨水回收、中水利用和资源回收等设施。 (二)教学材料 自然教育中心应制定教学方案,形成不同主题的学习手册或宣传折页,有条件的可以研发导览手册、校本教材或正式出版物等。 课程研发应根据在地资源的地理、人文、生态及社区特点,设计符合本自然教育中心特色的活动方案。 教学方案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日常做好活动的书面反馈记录和评估等工作。 (三)教学活动 自然教育中心开展的各类活动,应反映在地资源特色,不能仅是单纯的体验活动。可以开展的教学活动如下(包括但不限于): 1.博物认知活动(如观鸟、辨识植物、昆虫等)。 2.生态解说(体现本地生态特点,有一定教育设计的户外解说)。 3.环境提升活动(如清山、净滩、生态浮岛、手作步道等)。 4.主题讲座。 5.环境类节日活动(如爱鸟周、地球日、环境日活动等)。 6.展厅讲解服务。 7.与学校合作的教学活动(包括进校园的活动,以及邀请学校学生来中心进行的教育活动)。 (四)运营团队 自然教育中心应有专业的运营团队、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组织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活动、培训志愿者。教学人员可以是负责运营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经过培训的社会志愿者。 (五)经费保障 自然教育中心应有必要的运营经费。可通过适当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中心正常运营,并编制年度经费使用计划。 (六)宣传推介 自然教育中心应建立宣传展示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多举措、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自然教育宣传推介,普惠公众。 四、自然教育中心的运营模式 本着开放性原则,自然教育中心的运营可以选择与社会机构合作。选择合作机构时,应综合考虑运营方案、团队力量、以往经验和特色专长等因素。目前运营模式有: 1.自行管理。如仙湖植物园是自身的科普科研团队负责教育课程和活动的研发、组织,以及导览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 2.与义工组织合作。由义工组织招募志愿者,并进行培训和管理,使其具有独立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后,为自然教育中心的运营提供服务。 3.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与公益组织合作,共同建设、运营自然教育中心,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4.购买服务。一种模式是将自然教育中心的部分工作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企业等完成;另一种模式是将自然教育中心完全委托给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企业等运营。 完。 |
指引文件中基于公益性、开放性、在地化、环境友善、体验性、可持续发展、安全性等原则,对全市的自然教育中心建设运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我们将自然教育中心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地归纳总结为:邀请专业社会机构进入城市绿地,活化闲置物业,提供自然教育活动等服务。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场地也从原来的市属公园扩展到了公园、绿道、碧道、共建花园、环境园、学校。
那么,如何为这一链接全市自然教育资源的枢纽型项目制定视觉方案,以建立各方参与者的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视觉系统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深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04
枢纽型项目的视觉定位
首先,我们对自然教育中心项目在全市自然教育系统中的位置进行了分析,这决定着未来视觉应有的姿态。
由于市属公园的自然教育中心建立较早,积累了较多的资料,因此本次视觉定位分析以市属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为主。

深圳自然教育中心视觉定位分析(以市属公园为例)
通过自然教育中心相关视觉的查找与分析,我们发现主管部门、执行机构的视觉呈现明显的几何特征,用色简单、明快,给人感觉比较正式;共建机构的视觉形象则多彩多样,不过大多都有自然元素的呈现;而各自然教育中心和传播事件的视觉则呈现更加轻松、活泼、可爱的画风,这是因为自然教育中心主要面向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群体。
作为枢纽型项目,自然教育中心的视觉形象一方面需要融入这个由自然元素组成的大家庭,而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简单、明快、正式的几何特征与轻松、活泼、可爱的画风,将大家串联起来。
05
在参考中前行
明确了项目定位,我们开始寻找多维度的案例参考。
首先,作为一个政府项目,我们学习了纽约市公园与休闲部门及纽约公园的主视觉设计。

NYC Parks主视觉
©https://www.nycgovparks.org
这个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仅用一片纽约最常见的行道树-英国梧桐-的叶子作为主视觉,[6] 内容极其简约却又保留了丰富的树叶边缘细节,足以唤起纽约市民过往对路边一片落叶的记忆。而这路边的每一片落叶,都是城市公园的一部分。
如果将NYC Parks的主视觉视为政府部门对已有项目的视觉抽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主视觉则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愿景。17个来自不同维度的远期目标通过多彩却又简单的关键词与图标清晰传达,试图将全人类凝聚在一起,为人类福祉共同努力。

©UN
对于深圳自然教育中心来说,引导市民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喜爱自然,进而加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共创永续美好生活,正是项目的核心目标。这一点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回到自然教育行业,我们学习了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及论坛、粤港澳自然教育论坛、深圳自然教育等自然教育枢纽型组织的视觉形象,也学习了上海小路自然教育中心、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业内优秀自然教育机构的视觉形象。

从视觉元素上来说,这些视觉形象与前文分析的深圳自然教育中心所在的视觉环境一样,均以自然元素与自然色彩组成核心图形,有的进行了一些抽象或字体组合的设计,总体设计比较中规中矩。
不过,在对深圳城管过往项目视觉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两个非常出挑的视觉形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主视觉,以及深圳公园文化季主视觉。

2019深圳花展与2019深圳公园文化季主视觉
这种简约的几何元素、两眼的颜色和非传统的排版逻辑能够被选用,也说明深圳城管乐意接受更多新鲜的尝试。
于是我们决定放开手脚。
06
开始设计吧!
方案一
在第一个方案中,我们截取了自然教育活动中最常见的行为:观察,并将这一行为抽象成两个小蓝点代表“望远镜”。当然这个方案很快就被否,因为完全看不出来🤷♂️。

方案一:两个小蓝点
但这个方案引发了一个更加关键的讨论,虽然许多自然教育相关组织的主视觉都基于单一的自然元素,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能够代表深圳自然教育中心的元素?
这似乎不是那么简单。在前期资料搜索和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在山海连城的深圳,不同自然教育中心所在公园的生态本底条件差异极大,有的扎在石头山上,有的被郁郁葱葱的雨林包围,还有的矗立在海岸崖边。

仙湖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所在地
©仙湖植物园

洪湖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所在地
©李彪

盐田悦海自然教育中心所在地大梅沙海滨栈道
©深圳新闻网
要将这么多自然教育中心的特点总结为简单的一个元素反倒会掩盖了深圳生态环境和自然教育的多样性。
方案二
我们于是尝试使用山、太阳、黑脸琵鹭(是不是还是看不出来🤦♂️)、波浪四个元素代表自然教育中心的形象,将其抽象、线条化。

方案二:驼背大鸟
在与各方讨论的过程中,多种元素结合的提议收到了很好的反馈,但这个方案也被指出过于“冷淡”,没有让人看一眼就感觉被吸引,想要去公园参加活动的感觉。
方案三
除了前两个,初稿阶段我们还尝试过一个更加具有功能性的设计。

方案三:自然教育中心评级系统
在前期与相关机构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以公益性为原则的自然教育中心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没有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生存压力,在政府部门和其他公益组织的细水漫灌下,很容易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
我们试图通过嵌入视觉系统中的自然教育中心评级策略,激励各个自然教育中心的发展。类似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策略,达成指标,完成考核,即可获得更高星级的金属挂牌展示于门脸处。

国家5A旅游景区标识
但此方案由于实施较困难,且设计的视觉效果比较单调,也没有继续深化。
07
山海连城-
深圳自然教育中心
回到初稿方案中受到喜爱的多种元素组合方案,我们于是与自然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尝试把所能想到的有关深圳自然教育中心的要素都列举出来,做成一个个多彩、明亮、可爱的小图标。

这里的元素你都认识吗?
留言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然后,我们用一套网格系统进行组合,形成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变幻丰富的视觉形象。在文字部分,中英结合的设计也因为不符合自然教育中心实际受众人群而取消,而是加上了“深圳”二字,为自然教育中心打上了明确的地域标签,在传播中能够增强工作人员的认同感。

经过反复比对,最终确定以热闹的红树林、明亮的太阳、看向远方的望远镜、青葱的山峰、涌动的海浪五个元素组成深圳自然教育中心的主视觉,这反应了深圳山海连城的地理特征。
相信你一定注意到了,两棵红树标志的上方有三个点,它们的设计意图你能猜到吗?
在设计期间,我们也到深圳参观走访了很多自然教育中心。每次路过深圳海岸边的红树林,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鸟鸣,好像在喊:嘿!快看我们,玩得多开心啊!这是红树林最有生机的时刻,也是单纯的红树林造型难以表达的东西。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
我们也在苦恼目前的图标都以静态为主,不够活泼有趣。直到当我们在某APP上看到了这个!

简单的三个点,扬声器放出的音乐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耳边!红树里的鸟儿也同样希望我们借由自然教育去呼吁更多的人看到它们隐藏在红树林中的热闹世界吧!

红树林里的鸟儿在歌唱,你听到了吗?
08
应用与反思
理想情况下,每个自然教育中心都可以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选择元素,参照网格系统“拼装”成独特的图标。但是为了满足深圳市自然教育中心的传播需要,我们最终还是选择这一个组合。


不过!我们决定将所制作的所有可爱小图标PNG图片全部开放,提供给深圳自然教育中心的大家在日常传播中使用~
⬇️请查收
将小图标放在推送里作为小标题上方的装饰,可以点亮枯燥的文字,将读者的视线吸引到新的章节!
有一次向一位设计师朋友分享我们的设计,收到了这样的质疑:一个品牌设计项目怎么连视觉系统手册都没做?
理由是这样的: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在自然教育中心工作人员的繁忙日常里,少有人会在做传播工作前,打开电脑中的文件夹,阅读复杂的主视觉应用规范和其他拓展视觉内容。
而当新的视觉将各个自然教育中心的工作成果以展览的形式串联起来,并使其在朋友圈中传播时;当它出现在新的制服上,点亮了大家的日常工作时,它的作用才真正显现。
深圳市自然教育中心成果展


深圳市自然教育中心制服
为深圳自然教育中心制作视觉设计的过程也让我们更加热爱深圳这片土地,热爱越来越多的为推动深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而快乐工作的朋友们,我们将会与他们一起,用更多好看、好玩、用得上的设计,像红树林里的鸟儿一样呼吁更多的人看到隐藏在城市自然中的热闹世界!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下回我们聊更好玩的制服设计~
作者 / 高冶、叶铮
编辑 / 张宁
参考来源:
[1]"城PLUS"微信公众号文章,“南兆旭:这里是深圳”.2020年01月20日.
[2]深圳特区报,2021年04月25日星期日A07版.
[3]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深圳市自然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2017.
[4]深圳商报.深圳已建27个自然教育中心 看花观虫鸟 周末新时尚. 2021年5月.
[5]中发〔2015〕3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
[6]“MyCitynMyTree”公众号文章,“我不说,你猜得出这是个政府部门的LOGO吗?| 纽约种树记 No.2” .2018年8月20日.
指导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执行
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
支持
红树林基金会(MCF)
铭基金
鸟兽虫木
深圳市观鸟协会
磨房
小泥巴营地
设计
草图营造
高冶 叶铮
欢迎关注深圳市绿色基金会!